當前位置:首頁>信息交流>綠色礦山
綠色礦山民盟中央在今年全國兩會提交的一份大會發言中建議,通過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將資源節約和集約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體現到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不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構建西北地區綠色生態產業體系。
民盟中央認為,發展綠色經濟,是破解能源資源瓶頸制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西北地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主要發源地,是森林、草原、濕地和湖泊等生態資源的集中分布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也是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同時,西北地區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生態治理難以得到足夠有力的經濟支持,生態環境局部惡化的態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反過來又成為經濟落后、社會貧困的根源之一。
因此,構建西北地區綠色生態產業體系不僅能妥善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有效保護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而且是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重大舉措。
近年來,西北地區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加大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力度,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相繼提出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重大決策部署,為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但是,西北五省是典型的資源型省份,土地、光熱、礦產等自然資源雖然優勢明顯,卻沒有為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效益,反而形成了過度依賴資源的產業結構。
民盟中央調研發現,西北五省的支柱型產業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的開發為主,高能耗、高排放、資源依賴性特征明顯。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雖有較快增長,但仍面臨著產業不全、規模不大、低質同構等突出問題,產業協同性不高,核心競爭力缺乏,產品附加值低,在技術水平、盈利能力和市場影響力等方面與發達地區存在明顯差距,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面臨著“先天不足”和“后天乏力”雙重挑戰。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西北地區資源依賴型傳統發展模式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難以為繼。
創新綠色發展思路
民盟中央建議,西北地區要優化綠色生態產業布局,創新綠色發展思路。圍繞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整合西北地區各省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劃,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原則,制定和實施西北地區生態產業發展戰略。注重培育和扶植行業綠色龍頭企業,以產業集群思路打造綠色產業基地,優化生產力布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前提,在西北地區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中醫中藥、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數據信息、軍民融合等綠色生態產業,著力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形成以綠色龍頭企業為依托,以國際化市場體系、專業化設計公司、技術專精生產企業為基礎的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格局。
實現綠色產業發展
民盟中央建議,要推動產業轉型和改造升級,實現產業發展綠色化。
一是支持西北地區綠色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把建設優質高產高效農田、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為綠色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在西北地區選擇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龍頭企業,按照綠色經濟運作的要求重點扶持。借鑒發達國家和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成功經驗,在水土保持、耕作制度以及林、牧、漁等產業建立制度規范,建設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
二是重點支持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五大傳統產業整合和集約集聚化發展,加強相關產業鏈橫向發展和縱向延伸,強化循環經濟和資源再利用,形成多品種產品集群,提升附加值,稀釋能耗。加快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和甲醇經濟,建設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和煤制甲醇等項目,延伸發展用于電子電器、汽車零部件、光學儀器和日用化妝品等領域的下游高端產業。加快循環工業示范區和基地建設,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展,加快新能源裝備制造業以及新能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推進國家新能源基地建設。支持西北地區擴大省內外中長期交易和現貨交易電量,加大電力外送。重點發展航空、航天、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有色金屬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生物產業以及特色食品產業,形成多點支撐、多元帶動的產業新格局。
三是加大對西北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投入力度,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快西北地區交通、通信等公共設施或旅游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的大型文化傳媒企業,組建旅游投資集團,高起點規劃發展全域旅游,積極創建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推進區域內資源、產品、業態和產業融合發展。
加快生態保護治理
在加快生態保護與治理,建設西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方面,民盟中央也提出了建議。
一是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西北地區的水體、森林、草原和濕地等生態資源和環境具有顯著的公益性,受益主體具有普遍性,受益范圍覆蓋到東中部地區。建議完善現行保護環境的稅收政策,在中東部生態受益地區增收生態補償稅,開征新的環境稅,提高對西北地區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系數,保證這些地區的公共服務和人均收入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出臺規范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形成綜合補償與分類補償相結合,轉移支付、橫向補償和市場交易相互補充的生態補償制度。
二是支持西北地區生態保護與治理,為西北地區生態產業發展奠定基礎。加快《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等規劃落地實施。支持開展“大西線”調水工程建設,解決我國西北部沙漠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三是制定支持長江、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政策措施。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及各類自然保護區建設、防沙治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促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良性發展。
四是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和財力補助力度。進一步加大對西北地區生態移民工程的專項資金支持力度;讓移民安置區在一定時間內繼續享受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在安排好移民生活前提下,支持西北地區優先發展安置區的教育事業,大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移民素質。
強化發展保障措施
此外,民盟中央還從3個方面提出建議,創新政策供給,強化生態產業發展措施保障。
一是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加大對西北地區政策扶持,支持產業轉型升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規制度和政策導向,形成多領域、寬層次、較完備的法治支撐和制度體系。建立激勵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財政、稅收、金融、投資、價格、技術經濟等優惠政策,從財政金融、投資政策、價格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給予西北地區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傾斜支持,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和生產綠色產品。
二是強化生態產業發展金融支撐。建立綠色發展基金,實施綠色信貸戰略,對符合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低碳發展等綠色發展要求的企業和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引導和鼓勵西部地區發行綠色債券,擴大綠色保險覆蓋面,支持綠色企業上市掛牌。加快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把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失及環境保護納入對地區、企業統計范圍,形成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鼓勵引導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綠色產業和生態環境治理。
三是加大科技創新及技術推廣力度,強化綠色發展科技支撐。加大國家支持西北地區企業技術創新力度,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走產學研聯盟方式,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業優勢,加快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企業技術中心等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創新平臺,制定一批資源化綜合利用產品標準和技術規范,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的支撐作用和創新能力。將西北地區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納入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計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加強生態產業基礎研究、試驗研發、工程應用和市場服務等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突出科技人員主體作用,構建綠色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