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行業資訊>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盡管如今大數據、互聯網、遙感探測等新技術與地質勘查交叉融合,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裝備已在地質工作中廣泛應用,但他們軍綠色的地質包里仍然少不了地質老三大件:羅盤、地質錘、放大鏡。
包里也許還會放上幾個饅頭,渴了就喝山里的泉水。下山時,包里則塞滿了石頭。他們自嘲說,這是“背著饅頭上山,背著石頭下山”……
4000多米的海拔,單單是高原反應就讓人夠痛苦了,但是地質工作者卻能讓草在這里長高,為的是等項目結束了可以把草皮再覆蓋回去……
這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傳承與弘揚。這群與石頭為伴的人就是這樣既執著又可愛。走進新時代,他們的地質之路會越來越寬闊。
找礦成果不斷擴大
找礦是地勘單位的主業,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它是我國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的來源。自然資源部辦公廳最新發布的2018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顯示,初步統計,去年全國新發現礦產地153個,其中,大型51處,中型57處,小型45處。新發現礦產地數量排名前列的礦種分別是:煤(20處)、石墨(13處)、金(12處)、鋁土礦(9處)、鐵(8處)、鉛鋅(8處)。主要礦種新增資源(333及以上):煤297億噸,鐵礦石1.63億噸,銅134.22萬噸,錳礦石4469萬噸,鋁土礦石1.31億噸,鉛鋅115.56萬噸,鉬3.95萬噸,金97.44噸,銀221.2噸,磷礦石1.91億噸,石墨1.50億噸。
從探礦權設置情況來看,截至2018年底,全國有效期內非油氣探礦權共計15719個,較2017年末減少26%;登記勘查面積25.01萬平方千米,較2017年末減少31.2%。從地區分布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探礦權數量最多的5個省份分別是:內蒙古(2499個)、新疆(2000個)、江西(1598個)、四川(877個)和安徽(725個),5?。▍^)探礦權總數占全國的49%。從礦種分布看:主要集中在34個重要礦種,其探礦權共計13029個,占總數的82.9%。從礦類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金屬礦,其中有色金屬探礦權數量6038,占全國總數的38.4%;貴金屬探礦權4011個,占全國總數的25.5%;黑色金屬探礦權1662個,占全國總數的10.6%。能源礦產探礦權1805個,占全國總數的11.5%;非金屬礦產探礦權2058個,占全國總數的13.1%。
標普全球財智日前發布的“世界礦產勘查趨勢2018”報告顯示,2018年世界礦產勘查投資較上年增長19%,預計2019年增幅為5%-10%,實現世界礦產勘查投資連續第三年增長。由此可見,全球礦產勘探在回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通報顯示,2018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延續了近年來的下行趨勢,同比減少12.4%,但比上一年降幅(19.8%)有所收窄。所以,2018年還是有不少重大找礦成果問世。
前不久,中國地質學會公布了2018年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和十大地質找礦成果。其中,十大找礦成果包括:四川盆地威榮頁巖氣田探明千萬級深層頁巖氣,內蒙古開魯盆地錢家店凹陷鈾礦勘探取得新突破,貴州省赫章縣豬拱塘實現鉛鋅礦找礦重大突破,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發現維拉斯托大型鋰錫多金屬礦床,甘肅省徽縣郭家溝礦區查明特大型鉛鋅礦,內蒙古自治區雙尖子山探明超大型銀鉛鋅礦,江西省橫峰縣松樹崗礦區探明超大型鉭鈮稀有金屬礦床,黑龍江省雙鴨山市西溝發現超大型石墨礦,江西省新余市石竹山一上高縣樟木橋探明世界最大硅灰石礦,河南省偃龍煤田深部發現超大型鋁(黏)土礦。
綠色勘查全面開花
綠色勘查是“兩山論”在地質勘查領域的具體實踐,是基于符合環保要求達到找礦效果的一種勘查新措施或新方法。近年來,全國地勘行業以綠色勘查為抓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在既要找到金山銀山,更要保護好綠水青山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保護生態前提下的地質勘查新路子。2015年8月,《中國礦業報》記者在“走基層”活動中,發現青海省有色地勘局的“多彩模式”,并首次提出綠色勘查這一先進理念后,得到了原國土資源部地勘司的高度重視。地勘司深入青海進行調研后,形成的調研報告得到了部領導的肯定和批示,綠色勘查由此正式被列為原國土資源部的一項重要工作,開始在全國推廣。
綠色勘查要有章可循,有序推進。3年多來,在部勘查司、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等部門的倡導推動下,我國綠色勘查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例如,青海有色地勘局在推進綠色勘查進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度措施,為全國綠色勘查的推廣提供了模板。該局實行地質工作與環境恢復治理“三同時”制度,大力加強環境保護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并成立了相關領導小組,同時還建立了入場前的主動聯系機制等。2018年,青海有色地勘局地勘項目全面實施綠色勘查,合作的兩個礦業公司科學管理,技術先進,效益明顯,做到了既要找到金山銀山,又能留住綠水青山,為地勘礦業綠色發展探索了青海有色的實踐。
再例如,西南能礦集團公司堅持做到從地面蔓延到地下——看見的要做好,看不見的要做得更好,讓綠色始終成為資源勘查項目的主色調。在綠色勘查過程中,西南能礦推廣使用環保泥漿處理劑,專門修建了防止滲漏的泥漿池,鋪設土工布防止地面可能的廢油和泥漿污染,勘查結束后對廢漿池進行無害化處理和固化填埋,最大可能防止有毒、有害物質污染河流和地下水。2018年,西南能礦集團綠色勘查恢復面積約11000平方米(含機場及道路),植樹、植草9000平方米,蓄水池回填160立方米,投入綠色勘查費用約30萬元。煤層氣鉆井綠色勘查累計實施23口,地熱井綠色勘查共實施2口。
此外,甘肅、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吉林、江西、新疆等地也堅持環保優先,全面推進。許多省份相繼開展了綠色勘查示范項目,要求地勘單位在實施地質找礦過程中,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運用先進的找礦手段、方法、設備和工藝,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實施地質勘查全過程環境影響最小化控制,實現找礦和環保雙贏。
綠色勘查要靠技術支撐,引領綠色開發。綠色勘查的核心是用對生態環境最小的擾動來保證地勘工作的保質保量完成,例如可以采用“以鉆代槽”,減少槽探對植被的破壞;采用定向鉆進技術,實現“一基多孔、一孔多支、一孔多用”,減少機臺數量與搬遷;采用模塊化、輕便鉆探設備及機具,便于人工搬遷和減少基臺面積。前不久,由中國礦業報社和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在成都召開的全國綠色勘查技術交流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推廣展示綠色勘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及地質調查相關成果,全面推進綠色勘查。
今后,只有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瞄準“三深一土”重大科技戰略,繼續加大科技攻關,將“綠色”全面貫穿于整個勘查過程中,力求在探索“金山銀山”中留住“綠水青山”。
轉型升級亮點紛呈
當前地質事業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大轉型的關鍵時期,地質工作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地質工作提出新需求。就地勘單位的產業特征而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地質勘查產品的供給質量與效率,擴大有效供給。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通報顯示,在勘查資金投向上,一減一增對比明顯:礦產勘查同比減少23.1%;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同比增加18.3%。通報還顯示,我國基礎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地質科技以及地質資料服務與信息化等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在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和保障服務民生、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中越來越發揮著關鍵作用。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據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的觀察發現,從2018年調查分析的9個?。▍^)30個基層國有地勘單位經濟情況來看,其礦產勘查類收入大幅下降,從2012年的10.4億元降至2017年的5.6億元,降幅為46%,占比僅為總收入的6.5%;而環境、農業、城市、民生、旅游等其他領域地質工作服務收入卻穩步上升,由2012年的8.9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9.9億元,增幅為11%,占比為總收入的11.5%。
事實上,近年來,地勘單位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產業轉型升級,亮點紛呈、各有特色,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有的從橫向拓展地質勘查技術的應用領域,擴大有效供給。例如,山東省地礦局通過在“地質+”融合發展上實現服務延伸,建立與國土、海洋、水利、交通等部門及大企業大集團的長期合作關系,成立地質技術服務中心,把地質工作的服務支撐作用與政府所需、民生所盼、企業所求有效結合。又如,山西省地勘局完成山西省主要盆地經濟帶1∶25萬土壤生態地球化學調查項目,查明山西省5100多平方千米富硒土地,利用該成果與市縣政府、企業合作,開發富硒小麥、富硒水果、富硒蔬菜等產品。
有的針對突出問題,化解過剩產能,盤活存量資源,釋放低效率的資源要素。例如,山東省地礦局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地質工作由全面找礦向戰略找礦轉變,調整優化礦產勘查結構,重點加大優勢礦產資源勘查和緊缺礦產資源地質找礦工作力度。又如,福建省煤田地質局針對地質找礦進入“攻深找盲”階段,提出“四下”找煤理論,建成原國土資源部龍巖煤田勘查科研基地、安溪煤礦野外觀測基地,加大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有的創新發展理念,培育地勘經濟增長的“乘數因子”。例如,浙江省地勘局通過“地質+”深化地質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設計國內首個集科考、旅游、社區、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創意產品——嵊州市通源鄉地質文化村。又如,河北省地礦局第五地質大隊應用大數據、無人機遙感技術,為京津冀及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
有的為地勘產業發展排除體制機制的羈絆,激活市場化驅動效應。例如,陜西省地礦總公司將原“總公司-分公司”一級法人管理體系,改為“總公司-子公司”兩級法人管理體系,給基層更多經營自主權,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又如,遼寧省地礦集團按照集團化發展、專業化經營的原則,根據集團實際,按地質、能源、工程、礦業、多種經營五大產業,組建了五大專業化公司,邁出轉企改制后全方位進軍市場的第一步。
梳理各省地勘單位召開的2019年工作會議,在轉型發展方面都做出了新的部署。例如,江西省地礦局提出,以地勘主業和傳統地質技術優勢為基礎,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推進事企分體運行,補齊管理短板;抓好黨的政治建設,為轉型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又如,山東省地礦局提出,規范事企關系,理順管理體制,創新事企互動方式,建立事企互動機制,實現事、企協同發展,推動企業健康平穩發展,增強事業發展活力;建立健全與省直有關部門的長效合作機制,深入拓展與地方黨委、政府的融合,積極對接中國地調局及其所屬機構,加強與地質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加大省外地質工作開拓力度,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再如,陜西地礦集團提出,圍繞“三大發展”戰略、“三個地礦”目標,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把推動轉型升級的責任擔起來。
展望未來,在地質勘查行業主管部門自然資源部的統籌指導下,積極研究制定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地質勘查單位勘查活動事中事后監督管理辦法,相關地勘單位抓住新時代賦予的新機遇,在服務自然資源管理、生態保護修復、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探索中積蓄轉型升級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