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信息交流>綠色礦山
綠色礦山地質找礦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凸顯、綠色勘查由自發行為上升到自覺行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支撐由單一走向多元。
談起青海有色新局面的形成,局長楊站君深有感觸地說:“這一切都因為將黨的十八大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在了實處?!?
科技創新 為找礦突破插上翅膀
“找礦不是簡單的工程活動,而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睏钫揪f,十八大以來,青海有色站在落實國家創新發展戰略、豐富國家創新成果的高度,多措并舉加大全局地質科技創新工作的力度。
談起這些舉措,楊站君如數家珍:與吉林大學合作,建立“產學研用”科技創新平臺,全程指導野外找礦項目部署;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作,組建理論研究團隊開展整裝勘查區成礦理論與找礦預測研究,指導重點礦區的找礦突破;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辦工程碩士班、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辦地勘總工班,為地質科技創新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骨干;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舉辦重點項目找礦突破研討、省內典型礦區實地考察、野外項目技術交流、重要造山帶區域地質及成礦作用專題講座等,通過思想碰撞形成新的找礦思路。
為切實推進全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青海有色設立局管項目專項基金,五年累計投入自有資金近1億元,重點加強基礎性工作和自有優質礦權勘查,開展了1:5萬礦調多元地質信息集成與找礦預測、靶區優選,圈出各類化探綜合異常1085處,磁法異常158處,可供進一步工作的靶區170多處。
創新,驅動一個又一個找礦突破接踵而至。五年來,青海有色牽頭及參與實施的國家級和省級整裝勘查區4個、各類地勘項目343項,投入地勘費用11.88億元。雖與“十二五”時期“大規模投入,大兵團作戰”式找礦投入有所減少,但卻形成了更為顯著的找礦成果:
提交普查地17處、新發現礦產地14處、可供開發的礦產地5處,新增鐵礦石資源量1.1億噸,銅鉛鋅212.44萬噸,金39.52噸,銀435噸,鉬1.3萬噸,鈷1832.8噸。
——牽頭實施的三江成礦帶北段多彩國家級整裝勘查區,涌現出查涌、多日茸、米扎那能等一批潛力礦床,5年間新增銅鉛鋅資源量143.71萬噸,勘查區累計探明資源量銅鉛鋅221萬噸,其中富銅礦資源量約40萬噸,是全省乃至國內大型富銅礦勘查最具潛力地區之一。
——牽頭實施的溝里國家級整裝勘查區,提交了果洛龍洼、抗得弄舍、瓦勒尕、阿斯哈等一批重要的金礦礦床,勘查區累計探明金資源量83.72噸。外圍德龍、邁龍、色日、莫哈爾等多處地區,發現較好的金及多金屬礦化線索,全省“金腰帶”也變得更大更厚。
——野馬泉整裝勘查區,累計提交鐵礦石量1.2億噸、鉛鋅資源量29.13萬噸、鈷資源量814.36噸。其中,尕林格鐵礦已成為全省首個億噸級鐵礦開發基地。
——東昆侖東段巖漿熔離型銅鎳礦,在都蘭浪木日地區發現含礦巖體17個、圈出異常15處,經驗證發現厚大銅鎳富礦體,是繼夏日哈木鎳礦發現之后,在東昆侖成礦帶上發現的又一處具有巨大找礦前景的巖漿熔離性銅鎳礦床。
理念創新 讓“兩山”和諧共生
“黨的十八大在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同時,還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楊站君說,為給這一新的國家戰略在礦產勘查領域探路,青海有色通過理念創新,將綠色勘查從玉樹推向了全省、全國,為實現“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找到了有效途徑。
楊站君介紹說,在經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后,青海有色已形成了技術+制度的綠色勘查推進模式。
在綠色勘查技術方面,青海有色以盡可能減少勘查活動對環境擾動為目標,與中國地調局探礦工藝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形成了“以鏟代鎬”、“以淺鉆代替槽探”、“一基多孔”、“一孔多枝”、模塊化可拆卸鉆機、移動式泥漿循環系統等綠色勘查技術體系;通過實施地質項目環境影響因素與分析、地勘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綠色勘查主動防控機制。
在制度保障方面,青海有色在全面系統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于2015年初制訂出臺了《關于地質勘查工作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樹立綠色勘查理念、落實生態保護措施、促進民族團結進步3個方面17條措施;在全國率先形成了一系列、涉及勘查全過程的“1+5”綠色勘查制度體系和野外綠色勘查“十不準”要求。
“經過幾年實踐和嚴抓落實,綠色勘查現在已成為全局的自覺行動?!睏钫揪跃唧w數據進行了具體說明:2015年以來,全局共投入近700萬元進行了勘查區內環境的修復改善,累計復綠恢復道路50公里、鉆機機臺300余個,探槽回填5.89萬立方米,修復治理面積達900余畝、復綠570余畝,牧草成活率在70%以上。
通過創新,青海有色還樹立了共享的理念,讓礦產勘查成為助力勘查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利器。
以多彩整裝勘查區為例,5年來,青海有色共投入近190萬元修建便民橋1座、致富路180余公里,解決了當地牧戶草場轉場難題;無償為牧民轉場、搬家近400公里,累計支出50多萬元走訪慰問牧區貧困家庭;主動將自己當成牧區群眾在西寧的“辦事處”,為到西寧就醫、上學、就業的群眾提供幫助;臨時用工優先聘用當地牧民,在提高群眾收入的同時,盡可能讓大家再掌握一門現代生存技能。
“當地政府和群眾送的‘地勘鐵軍’錦旗,就是對我們共享理念創新的最好肯定?!睏钫揪院赖卣f。
思路創新 基礎性支撐日漸多元
“礦產品價格低迷、礦產勘查投資斷崖式下降,地勘單位發展遭遇瓶頸?!睏钫揪硎?,青海有色的應對之策,就是通過思路創新,將地質工作的專業技術優勢應用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通過基礎支撐的多元化,為自己開辟出新的發展領域。
經過幾年實踐,現在,青海有色已基本構建起轉型發展的新格局,業務也由原來單一的礦產勘查向全方位支撐發展。
在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上,承擔的祁連縣“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項目之災害治理項目,已完成前期設計及勘察工作;全國土壤污染調查(青海?。╉椖繕悠凡杉就瓿?,樣品測試工作有序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環境整治(長江源園區治多縣區域)建設項目進展順利;治多、祁連等多個縣區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項目正在實施;湟源縣蒙古槽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項目被樹立為樣板工程。
在支撐脫貧攻堅上,承擔的互助五十鎮班彥等四村、大通向化鄉將軍溝、三角城村等多個土地整理(精準扶貧)項目,顯著改善了貧困村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為土地流轉、農民增收、擴大特色種植、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必要條件,也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得到了省、廳及地方政府和群眾的廣泛贊譽。
在支撐國土資源調查上,承擔的青海省全國土地“三調”試點項目,得到省國土廳高度評價;全省自然保護區礦業權勘查開發活動現狀調查、勘測定界、土地變更外業核查、數據庫更新等一批項目,為國土資源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
在支撐防災減災上,承擔的部分州縣1:5萬地質災害詳查,危險性評估,危巖體、滑坡及泥石流災害防治、汛期災害排查等項目的實施,體現了地勘單位在災害防治及應急保障等方面的技術支撐能力。
在支撐地方經濟建設上,承擔的茫崖行委花土溝鎮綠化灌溉用水地下水勘察項目,探獲20000m3/日的綠化灌溉用地下水,得到地方政府高度評價,輸水建設工程即將完工并投入使用。
思路創新,也為青海有色贏得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五年來,全局民生地質產業完成合同額近3.5億元,年均增長率保持在40%以上。2018年上半年,全局已落實民生地質項目合同額約1.5億元,下半年仍然有較大增長空間。
“今后,隨著局《推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民生地質產業三年規劃》的落實,我們的支撐服務領域還會不斷拓展、產業層次也會不斷升級,產業規模也必將不斷做大?!睏钫揪判臐M滿地說。